整本書自傳只有115頁,後半部是沈的小說「邊城」。 

自傳部份記述沈從文從小時最早的記憶一直到20歲往北京,看沈從文的文字總會覺得能寫出如此典雅敦厚文章的人,應當是自小成績優異,經典古籍沒有少讀之人,卻想不到他從小就是個「頑劣」的孩子,整天想著蹺課逃學「到日光下去認識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萬彙百物的動靜」,簡單的說就是爬樹、釣魚、游水、捉蟋蟀甚至是和路邊的乞丐賭錢,但即使每每因此而受罰,也總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自己正到處去玩,不以為自己正在受處罰而感覺受冤屈,有時處罰得重了,嘗到苦頭,卻還是想逃學就逃學,絕不為經驗所恐嚇,想來課堂外的事物當真好玩得多。 

當時正值清末民初,局勢動盪不安,人命也似乎不怎麼值錢,所以從小時候的沈從文眼中,看到許多被殺的人、殺人的人和包括沈在內的一旁看熱鬧的人,「...常聽說有被殺的站得稍遠一點,兵士以為是看熱鬧的人就忘掉走去。被殺的差不多從鄉下捉來,胡胡塗塗不知道是些什麼事,因此還有一直到了河灘被人吼著跪下時,方明白行將有什麼新事方大聲哭喊驚惶亂跑,劊子手隨即趕上前去那麼一陣亂刀砍翻的。」「....每天捉來的人有一百兩百,差不多全是無辜的農民,既不能全部開釋,也不忍全部殺頭,因此選擇的手續,便委託了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在神前擲一竹茭,一仰一覆的順茭,開釋,雙仰的陽茭,開釋,雙覆的陰茭,殺頭。...一個人在一分賭博上既佔去便宜三分之二,因此應死的誰也不說話,就低下頭走去....有些人到己應當開釋時還不敢睜開眼睛,又看著些雖應死去還想念到家中小孩與小牛豬羊的...」(p.24) 這種極盡荒謬的殺戮實在是看得人膽顫心驚的。 

但沈卻能以平淡無波的口吻,述說著一件件觸目驚心的往事,難怪人家說文學是歷史的聲音,歷史課本只會告訴我們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戰役,死了多少人,對這個國家有啥影響,記載的人物不是偉人就是大壞蛋,而沈從文的自傳可能比我們所讀的任何一本歷史書更要真實,裡頭告訴我們死的是什麼人,怎麼個死法,一般的老百姓又是如何看待與接受。許多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沈從文並沒有加以評斷,但讀者卻很難不動容。 

沈從文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到軍隊中,所以其實他並沒有受過幾年正式的學堂教育,就這樣他跟著軍隊到處移動,看到了更多令人感覺無力的東西,一直到他覺得自己該再多學些什麼,於是離開軍隊準備到北京唸書。 看沈從文的自傳常常讓我想到杜甫的詩(附錄一首石壕吏),而更好的說法或許仍是老子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有時沈默的控訴的確比激情的吶喊更能打動人心。 這真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 

杜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菖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都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2004.09.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