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慢慢駛進紐約港的班輪上,突然有一陣陽光似乎照亮了「自由女神」像。
雖然他早就看到了「自由女神」像,但是此刻卻見雕像浴在一種嶄新的亮光之中。雕像那隻握著劍的手臂舉起來,而女神的四周則吹著天堂的自由之風。」____「美國」-弗朗茲。卡夫卡

「美國」這個地方,從古至今總是很多人的夢想之地,甚至就連沒到過美國的卡夫卡,都寫了一本不那麼極度晦暗恐懼不安的「美國」。

也就不難想像故事的主人翁成吉思,一開始想要在美國出人頭地的「飢渴」了。

出身在巴基斯坦沒落貴族家庭的青年,抱著找回「曾經擁有但有失去的東西」的信念,負笈遠行,憑著自己的努力,在異鄉的土地掙得一席之地,而想要在非我族類的國家出人頭地,不是優秀就可以的,是要到那種「第二名就沒意思了」的非常優秀才行,被美國人,尤其是上流社會的美國人認同自己是有禮貌、懂規矩、肯上進、有前(錢)途的年青人,是該有理由可以志得意滿的。

一切彷彿都在掌握中,而且以為未來都將如此美好,拋開過去的窮困、自卑,重新在美國這個新世界被接納被認同,還有一位美麗聰明的女友。

只是一次911的意外,把成吉思的美夢徹底打碎了,不管之前有多努力的讓自己「尊嚴許可的範圍內,儘量讓自己言行舉止更像美國人」,在這個時候遭受的待遇,顯然已超出尊嚴許可的範圍。於是他開始反思初衷,而後決定返回到巴基斯坦....。

全書以主角成吉思獨白的方式書寫,對我來算不上是特別的體驗(尤其歷經桑多。馬芮的「偽裝成獨白的愛情」洗禮後),但對成吉思從巴基斯坦到美國又回到巴基斯坦,努力的過程、心態的轉變、情感的變化、文化的差異、新舊社會的衝擊以及種族的議題,做了一個充分而生動的獨白和比較,許多話也都是曾經在我心中反覆出現的疑問。

尤其在台灣,也是依賴美國甚深,政治、經濟或文化各方面都以美國為馬首是膽,不管是所謂的國際新聞,或者要求我們國人要有國際觀之類的議題,「美國」的一切,無疑的佔了絕大部份比例,有時候真的有那種美國好,世界會一片詳和,美國亡了,也就世界末日那種感覺。這樣真的好嗎?

藉著這本書,或許大家可以看看別人,再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是否為了追求某些利益,丟了許多自己寶貴的傳統、經驗,而填補這些空缺的東西,反而讓我們更加空虛。

*********************************************************************************************************************
而有時讀書的興味似乎不必在當下正閱讀的書本本身,當文中提到「或者,我可以透過恰到好處的文學典故,讓她把注意力轉移到《帕洛瑪先生》裡面有個段落完全寫出了我的窘境。」(P.49),剛好手邊有卡爾維諾的「帕洛馬先生」一書,於是順手找到主角說的那一頁,兩相對照之下,當真有無窮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