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六歲以前的記憶,我還記得的不多,只有幾件事是常常想起的,而且總是出糗的事較多,但我想 ~ 我們那個時代台灣的小孩,大部份都差不多這樣吧,沒有太多的煩惱可言,也沒有不可一世的心態可議,平平順順的也就長大了,雖然我一直覺得斷線那幾位六歲的的主人翁們想太多而且太成熟,但撇開這點不談,也因為如此才使得這本書能這麼豐富。

「斷線」是四個六歲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故事,每個人之間各差一個世代,也就是作者透過一個家族四代間六歲小孩的視角,看待1945~2004六十年間,德國、加拿大、以色列、到美國之間歷史的變化社會的更迭,儘管時空背景不同,但交叉比對下,某些事件的相似度卻又頗耐人尋味。

故事從2004年六歲的索爾開始,在成天擔心小孩安全母親的溺愛下,偏(厭)食、自負,總以為世界是繞著他轉的,可在母親看不到的那一面,沈迷於色情網站,愛看屍橫遍野和美軍於伊拉克的虐囚的照片。

2004年也是唯一可見家族四代都到齊的:
六歲索爾:2004年 / 父親 杭達:28歲 (1982 - 六歲) / 祖母 莎狄:48歲 (1962 - 六歲) / 曾祖母 艾禾:65歲 (1945 - 六歲)

而接著是杭達,這位四代間最像夾心餅乾的先生,因為母親工作的關係,小時候隨著父母到以色列海法,熱衷事業的母親,成天為調查而到處奔波,在學校因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失戀經驗,對於妻子和被溺愛的兒子完全沒轍,非常喜愛外祖母艾禾。

莎狄自小被寄託在加拿大外祖父母家,受著斯巴達式的教育,自卑且渴求母愛,痛恨身上那顆見不得人的痣,後來母親結婚,以為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卻中途出現一位叫魯特的男子,破壞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自此對母親懷有恨意。相信母親曾經待過納粹組織的生命之源,於是致力於尋求那一段歷史的真相。

艾禾是唯一貫穿每個年代的角色,四個故事依序閱讀,艾禾謎般的身世也像洋蔥一層層被剝開,所有支離破碎的訊息一一拼湊,所有的疑問也漸漸明朗,她是本書中身分最離奇,個性最自我,特質最吸引人的一位。

老實說,每個人的故事單獨看來並不算特別,尤其關於戰爭闗於納粹或種族紛爭,不管是悲傷或是殘暴,已經有太多的書寫,但越讀越有意思的是,對照書中四位主人翁的時代,相同的話語、不同的事件,顯得如此不同卻又如此相似,是讀這本書很大的趣味。

國家間的關係:
艾禾:納粹(德國人)屠殺猶太人(歐洲各國)
莎狄 / 杭達:猶太人對付阿拉伯人(以色列)
索爾:阿拉伯人攻擊美國,美國人攻打伊拉克
其中的屠殺和侵略,在我看來沒什麼分別,只不過名目各有不同罷了。

痣是共同的傳承,對於艾禾和杭達來說,是吉祥物也是悲傷時可訴說的朋友。
對於嫉惡如仇的莎狄來說是罪惡的象徵,所有的不順和邪惡的念頭都因之而起。
對索爾而言,則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不過是完美神人身上的一點小瑕疵,因此需要將之割除。
就痣是瑕疵一事而言,本來對艾禾來講,才應該影響最大,她可能因不夠完美而被殺害,然而反倒是索爾為了除掉這個無關痛癢的小小瑕疵,受了很多苦,還因此留下一個難以抹滅的疤,痣的傳承,到此可說是斷了,不過那種冥冥之中的牽絆,是很奇妙的。

關於各人對食物的看法,則和個性以及家庭環境有莫大的關係:
索爾:「食物經由身體消化,變成我們,所以必須密切注意進到體內的食物與排出體外的廢物。卓越超凡如我,絕不能隨便把東西吞到肚子裡…」(p.12)

杭達:「我的房間裡隱約飄著早餐的香氣,雖然是人間美味,卻讓我十分焦慮,因為這很可能再度引爆爸媽之間的口角。」

莎狄:「我總是覺得餓。外婆要我緩慢和用心的咀嚼食物,而不是狼吞虎嚥,不過即使我細嚼慢嚥也是枉然,我還是想多吃一點…」(p.198)

艾禾:「我們所吃的食物變成我們的身體,不過廢物,會從身體的另一端排出。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吃下食物之前除去廢物,這樣就不需要跑廁所。」(p.235)

諸如此類的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其中年紀最大的艾禾和最小的索爾,他們兩個之間的比較更是有趣。
看完之後,回頭再看到索爾心裡盤算等一下要用「是你說的...你答應我的...」這句話,吵著母親離開,鏡頭一轉,讓他看到曾祖母對他姐姐用一樣的語氣(六歲的語氣),說出相同的話「是你說的...你答應我的...」(p.82)
忽然會心一笑,或許索爾的任性遠遠比不上已六十多歲的曾祖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