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實是回來做自己。」

囫圇吞棗的把內容讀過一遍,片片斷斷還沒有連續,連主角叫什麼名字都不清楚之際,只覺得,這本書要說的跟蔣老師在「身體美學」中教大家要愛自己的觀念很像,書中大多數人皆以白皮膚藍眼珠為美,並以之和自身做比較,導致自卑、羨慕等等的情懷,不同的只是多加上了貧富的問題,膚色的差異....而內化殖民意識形態這種東西,是之後看了導讀才知道的。

克洛蒂亞一家的生活因為很健全,想法也很正面,所以對她父母的背景著墨不多,但是她媽媽的碎碎唸真的很經典,屬於標準的刀子嘴豆腐心這一類人,說出口的話不是冷嘲就是熱諷,但行動上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說實話,這對了解他個性的人聽來不算什麼,但是不知情的人聽到那些話是會很受傷的(這個我感同身受啊,咱們家的爹爹就是這種人,每次有什麼開心的事他就不遺餘力的潑冷水,小時候真的會為這些話氣到摔門,但近來已經可以把暗諷直接當成讚美接收了,唉~我進化很多呢。),不過克洛蒂亞和姊姊顯然是了解的,所以當母親開始唸的時候,除了覺得很煩,也不會因此覺得受到這些話語的傷害。

琵可拉一家就不同了,不論是外來的或者是來自自己的聲音,他們一直生活在被別人否定也否定自己的世界裡。
「除了作父親的韭理行為的確乖醜之外(他的醜源自於絕望、放浪、和喜歡無故找碴,專挑弱者施加暴力),家裡其他的人 - 哺愛太太、三米和琵可拉 - 其實並不醜,但他們卻把醜陋像穿衣一樣披掛上身,或可說,把醜陋像面具一樣往自己臉上戴。」(p.33)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在寫琵可拉一家的「醜」,和導致「醜」的前因後果。

太多偏差的觀念和待遇讓琵可拉認為,若今天她擁有一雙藍眼睛,是否一切就會不一樣?可以被大家所注意、關愛,和變得很美麗。
「沈浸於確信只有奇蹟發生才能如她所願,正因這樣,她永遠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的美。她只看得見那要她看見的:另一種人的眼睛。」p.40
於是,在她還沒有獲得向上帝祈求的藍眼睛之前,她從來沒有一丁點欣賞喜歡過自己,最後終於如克洛蒂亞所說:跨步越軌走入瘋狂去了。在那個幻想的世界中,她終於有了藍眼睛,而且所關心的也只是她擁有最美的藍眼睛。

「今天翻開雜誌、打開電視、打開報紙,我們所看到的身體榜樣其實並不是美的榜樣,我們必須要有自信,才能夠對抗現今社會裡因為商業及消費而推出來的一種身體美學。」(身體美學 - P.93)

琵可拉母親的美學,即是由電影、看版所灌輸的金髮碧眼才是美的(如果當時他有遇到像蔣老師這樣的人,不知會不會好一點),也因為他的態度,影響了琵可拉,對於這麼小的小孩,除了祈禱,他其實是無能為力的。

除了審美觀的不同,貧富差距太大和階級觀念分明,也是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

對於階級的迫害,其實我們幾乎沒有太多的感受,要說公司主管或官員之類階級要比我們高的話,好像頂多在於工作性質不同和他們賺的錢要多一點,然而這些若構成個人自卑的理由,那真的是個人的問題了,因為努力一點並非不可達到他們目前的「地位」或者縮衣節食一陣子也不是吃不起頂級好料,幾乎沒有什麼事是他們能做而我們不能的,但在「最藍的眼睛中」,卻有黑人不能進入公園這樣的規定,可見得其他不公平的事項肯定是只多不少的了。

外在條件原本就不公平,再加上內在本身的自我蔑視,他們真的要很努力才行。

「身體的美學不是天生的,它是一個文化的結果,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身體。」(身體美學 - P.64)

自信於自己種族的美學,和自我的覺醒,應該是作者對於族人們很深的期許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