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林布蘭不熟(就是有聽過但還沒機會深入接觸所以沒有愛那種-畢竟提到荷蘭的畫家,第一個浮上腦海的大多是梵谷,雖然他之後離開荷蘭),開始讀這本書之前,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林布蘭的傳記先稍微做了一下功課,結果開始讀「藍」的時候反而嚇了一跳,因為時間1669年8月7日,距離林布蘭去逝的日子其實已經不久了,還滿期待在歷經不若年輕時受歡迎,加上窮困以及失去兒子的衝擊,作者會如何描述林布蘭生前最後一段時間的心境。

而後發覺原來第一人稱的主角「我」是林布蘭的女婿,知道這點以後其實有好有壞,壞的是,看他被冤入獄或遇到敵人也不會太緊張,但某些情節還是不免擔心,作者會不會就自己改變了一下歷史,好的地方則是可以很放心的享受這本荷蘭風十足的小說,幸好緊張刺激也不是本書的重點,若對這方面的期待太大應該會有點失望,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倒很喜歡這類型的書。

很奇怪的是,幾件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兇殺案現場都有同樣的一幅畫,一幅有著林布蘭風格,卻從來不曾出現在他作品中的藍色的畫,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一個人可以豪無預兆的狠下心殺害妻、子、情人,還有自殺呢?是惡魔的果實影響控制人心,還是人心本身的黑暗增加了藍色魔鬼的力量,蘇霍夫一方面因為身為林布蘭的學生,一方面則是朋友也成為該幅畫的受害者,還有被委託畫謎樣女子的裸身畫,許多的不對勁讓蘇霍夫開始調查其間的相關性,卻發現一樁大陰謀正在秘密的進行....。

對於曾經統治過台灣的這個國家 - 荷蘭,其實是了解不深的,藉由作者的鋪陳,十七世紀的荷蘭巷道、酒館、工作、生活,無一不呈現在眼前,看完這本書不但對當時的荷蘭有所了解,也對林布蘭這一位重要的大畫家有所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