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3ddecc1.jpg 

彼得七歲的時候,母親海蓮娜把他獨自一人丟在火車站上,自此,彼得的未來如何不得而知,繼續展開的是海蓮娜的故事.....

我一直以為,在故事結束之後,我會對彼得被遺棄一事有了同情或責駡海蓮娜的理由,但十年後當海蓮娜找到彼得,並希望見他一見之時,彼得對他母親的想法,我們略知一二,也覺合情合理,但得知了海蓮娜的過往,再透過被遺棄的彼得眼中看海蓮娜,我仍然無法下一個定論,海蓮娜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我也無法肯定,海蓮娜有段時間是否應驗了曾經深植在她心底的恐懼:「或許有一天,她也會變得跟母親一樣瞎了(心眼)。」

在一連失去四個兒子的母親眼中,在心裡只關心母親的父親眼中,海蓮娜的存在感很薄弱,可以說他是自己堅強的摸索著長大的,雖然姐姐瑪塔的存在稍稍彌補了這一點,但當兩人離家住到法妮阿姨家時,連瑪塔都顧不得她了,在五光十色的柏林,海蓮娜持續孤單,直到她遇到卡爾,不管是雙方有來有往的哲學思辯或單方的高談闊論,興趣相同,思想契合的兩人都相信未來的美好。

「唯有身體與靈魂分開,她才能活著,否則行不通。」
改一下雷歐婷娜的說法,來形容海蓮娜之後的生活,大概是適合的,用在失去卡爾的心境適合,用在和威廉婚後的生活也適合,甚至到她決定把彼得丟在火車站都適合。

如果姐妹倆沒有離開母親到柏林,如果卡爾沒有發生意外,如果威廉不是這樣一個人....,就像每次憾事發生後大家很愛的如果造句,明明知道那沒意義,還是忍不住會這麼想著,當然這是時代的悲劇,戰爭帶來的不幸,但發生的這一切終究讓人遺憾,除了
感嘆也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書本,慶幸著我們不是活在那樣的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