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跟我說:這本書很有「追風箏的孩子」的味道,只不過一個背景是阿富汗一個是印度。
因為之前我在書店曾經稍微翻過,認為不難讀,於是在一堆待讀書中硬是穿插了進來,因為是同學跟同事借的書,必須先解決掉。
故事是敘述一位十八歲的男孩,因為答對電視益智節目所提問的十二道難題,得到十億盧比的獎金,卻因付錢的主辦單位反悔,又加上男孩剛好住在無足輕重的貧民窟,因此被補,想隨便安個罪名給他,以免於付出這筆錢,但一位神秘的女律師,在報上看到了這則消息,自願成為這個男孩的律師,於是男孩決定相信他之餘,娓娓道出了他為何能回答那十二道一般人很難全答對的問題,而每一道問題的背後,都是一個故事.....。
「你手持玫瑰經念珠有一個世紀了,
但是你的心並沒有停止遊蕩,
摒棄你手裡的念珠,
開始轉動你心中的念珠。」
(P.104 - 迦比爾詩)
不管是什麼宗教,總有美麗如詩的經典,讓人心嚮往之,但施行於外的教義,仍有許多令人存疑的地方,尤其身在富足的台灣之我見,發覺總在越貧窮的地方越有虔誠的信徒,更是顯現出淡淡的哀傷。
一直想到印度一遊,儘管很多人跟我說,印度的髒亂和複雜遠超過你的想像,為何那麼想要去?若說只是基於對他們迷人的宗教文化和對恆河的嚮往,這種理由不知會不會為人所唾棄,我知道我是太天真了,也總想懷著浪漫的想法去看待。一般媒體對於印度的報導,總是苦難貧困多於歡樂,近年來則是以經濟發展受到重視,但是他們的社會階級制度若不改變(應該也難以改變),仍是問題多多。
社會階級制度則是更增添了印度與眾不同的風味,如此的無能為力又吸引人,我是不敢更深入思考為何執意要走一趟印度的,即使只是走馬看花,都覺得自己是罪過了。
恩 ~ 離題太多,拉回來....
對於這本書,雖然也寫印度社會的不公、貧人的不幸,揭露了一些印度中下階級的生活,但看來是沒「追風箏的孩子」那麼悲傷,至少,主人翁雖然艱困,但在重要關鍵總能逢凶化吉,甚至還贏得一大筆錢,所講述的故事則是悲傷驚險無奈兼而有之,不全然是一路悲...到底,也沒有真正令人不忍卒睹的畫面(或者至少沒有寫得那麼白),算是理想化了的故事。但內容高潮迭起,雖然處處危機卻也總是充滿希望,讀來未必深深感動但仍是過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