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有一段時間,我很迷保羅‧奧斯特和卡夫卡,那段日子總喜歡任思緒沈浸在孤獨的情境中,忘記是先接觸那位作家的作品了,但其中一位是在搜尋另一位的時候發現的,當然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大家都以美國的卡夫卡來形容保羅‧奧斯特,但如果有機會分別看過兩位的大部份著作,就會發現他們的本質其實是很不同的。

卡夫卡式的孤獨對我來說往往太過於絕望無助,是令人難以承受的。而散發在保羅‧奧斯特文字中的那種孤獨,著實令我著迷,那是一種找不到彷彿也不想找到出口的孤獨,那是一種可以不理會社會價值觀,放任自己遊走在現實迷宮中的孤獨。

在閱讀《失‧意‧錄》的過程中,我並不覺得是在看保羅‧奧斯特「潦倒」的人生經驗,因為追根究底大部份的遭遇還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我們一般所以為的潦倒,也只不過是沒有從事一份在別人看來很體面的工作和沒賺到超過所需的錢罷了,至於「徬徨」我想那是源自於對目標的堅持或對現實的妥協而生的一種矛盾。

看完《失‧意‧錄》也才了解,保羅‧奧斯特所寫的故事,很多都汲取自他這段失意的日子所遇到的人事物,或許是某人某方面的特質,或許是某人做的某件異於常理的事,常常看著看著就覺得似曾相識,其中尤以《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為最,幾年前我讀孤獨一書時雖極為驚豔,也知道此書有自傳的成份,但因為寫作的手法,我很難不把它當成一個虛構的故事來看,直至今日看完《失‧意‧錄》再對照著《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對保羅‧奧斯特的認識就更完整了。

雖然最後他說:「為混飯吃而寫書之舉到此為止。出賣靈魂之舉到此為止。」但不可諱言的,若沒經歷過那一段日子,他的小說不會寫得如此精彩,正如杜甫的心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天下寒士都住在廣廈裡不愁吃穿,應該不會有太多的人可以不受物慾影嚮而繼續寫出感動人心的好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i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